image.png

儿童遗尿症,即 5 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,这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。面对孩子的遗尿问题,了解相关知识并采取恰当措施十分关键。

一、探寻原因

  1. 生理发育迟缓: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是常见因素之一。部分孩子膀胱容量较小,无法有效储存尿液,或者膀胱逼尿肌过早收缩,致使尿液排出。例如,有的孩子膀胱容量仅为正常同龄孩子的一半,就容易出现频繁遗尿。此外,控制排尿的神经发育滞后,不能及时向大脑传递排尿信号,也会导致遗尿。

  1. 睡眠过深:一些孩子睡眠过沉,难以被膀胱充盈的信号唤醒。即使膀胱已满,他们仍处于熟睡状态,进而发生遗尿。比如,在睡眠监测中发现,这类孩子在夜间睡眠时,大脑对膀胱信号的反应阈值较高,很难从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。

  1. 疾病因素:某些疾病可引发遗尿症。泌尿系统感染会刺激膀胱,导致尿频、尿急,甚至遗尿,尿常规检查常能发现白细胞增多等异常。隐性脊柱裂则可能影响脊髓神经对膀胱的控制,使排尿功能失调,通过脊柱 X 光检查可发现病变。另外,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,也可能因血糖异常影响尿液生成和排泄,导致遗尿。

  1. 心理因素:突然的生活环境改变,如搬家、转学,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,引发遗尿。家庭关系紧张,父母频繁争吵,孩子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状态,也容易出现遗尿现象。有研究表明,在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孩子中,遗尿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家庭氛围和谐的孩子。

二、明确诊断

  1. 详细问诊:医生会询问孩子遗尿的具体情况,包括遗尿频率,是每晚都发生,还是一周几次;首次出现遗尿的时间;白天是否也有尿频、尿急等情况。同时,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,如睡前饮水情况、睡眠规律等,以及家族中是否有遗尿症病史。

  1. 身体检查:进行全面身体检查,重点检查泌尿系统,查看有无生殖器畸形、尿道狭窄等问题。通过腹部触诊,判断膀胱充盈和排空情况。还可能检查神经系统,评估神经反射是否正常,以排除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遗尿。

  1. 辅助检查:尿常规检查必不可少,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、糖尿病等疾病。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、输尿管、膀胱的形态和结构,排查有无结石、畸形等异常。对于怀疑有神经系统问题的孩子,可能需要进行腰骶部 X 光或 MRI 检查,查看脊柱和脊髓情况。

三、应对措施

  1. 生活习惯调整:制定规律作息时间表,保证孩子充足睡眠,避免睡前过度兴奋。控制睡前液体摄入量,晚餐后减少喝汤、饮水及吃含水量多的水果。例如,晚上 7 点后不再让孩子喝大量水或饮料。鼓励孩子白天多喝水,定时排尿,每次排尿尽量排空膀胱,以锻炼膀胱功能。

  1. 膀胱训练:指导孩子进行膀胱训练,当孩子有尿意时,鼓励其适当憋尿,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。比如,开始时每次憋尿 5 分钟,之后逐渐增加到 10 分钟、15 分钟。每天进行数次,长期坚持可增加膀胱容量,改善排尿控制能力。

  1. 唤醒训练:家长可根据孩子遗尿的大致时间,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唤醒孩子排尿。唤醒时要让孩子处于清醒状态,在床边坐几分钟,完成排尿过程。坚持一段时间后,帮助孩子建立起夜间排尿反射,减少遗尿发生。

  1. 心理支持: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理解和关爱,避免因遗尿问题责备、惩罚孩子,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。多与孩子沟通交流,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,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。可通过奖励机制,如孩子连续几天未遗尿,给予小奖品,增强孩子克服遗尿症的信心。

  1. 药物治疗:对于经过生活调整和训练效果不佳的孩子,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。常用药物如去氨加压素,能减少夜间尿量生成,提高膀胱顺应性,从而减少遗尿次数。抗胆碱能药物,如奥昔布宁,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,增加膀胱容量,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。

  1. 中医治疗:中医的针灸、推拿等方法对遗尿症也有一定疗效。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,调节人体经络气血,改善膀胱功能。推拿则通过按摩腹部、腰骶部等部位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增强脏腑功能。此外,一些中药方剂也可根据孩子的具体体质进行辨证论治,起到补肾健脾、固摄尿液的作用。

面对儿童遗尿症,家长不必过于焦虑,通过正确认识病因、积极配合诊断和治疗,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逐渐摆脱遗尿困扰,健康成长。


昆明三一一医院儿童康复科,昆明三一一医院儿科